- 議題場域
本計畫議題場域除了延續長期蹲點的台中東協廣場SEAT|南方時驗室外,更將在地紮根、關懷觀光發展下的偏鄉異鄉人,因此,依據人口組成、地域特性,及族群分布梳理出三條議題場域的公車路線:
- 合歡山線—以南投縣仁愛鄉為主,主要關懷議題為觀光的「異國」風情-清境;滇緬邊區的移民聚落-定遠、博望新村;逃逸移工的美麗與憂愁-梨山茶園、霧社茶園。
- 玉山線—以南投縣信義鄉為主,其關懷觀光發展議題(雙龍部落、七彩吊橋、東埔溫泉區)、國家公園與原住民土地的衝突(東光部落、玉山國家公園),以及學術單位對當地族人的土地掠奪問題(久美部落、台大實驗林)。
- 面對面(face faces)—日常空間的爭奪戰:主要透過台灣草根的夜市文化,來觀察南投縣內異鄉人的空間場域,以及飲食的生活日常如何體現多元文化,主要有埔里假日夜市、埔里第三市場、水里夜市、南崗夜市及草鞋墩夜市為主要觀察場域。
透過計畫執行,尤其是場域踏查的陀螺效應,讓校園更多學生參與本計畫課程活動,發揮先導性實驗之效。
因應Covid-19變種病毒對人類社會影響之不可測性,導致防疫錯失引發實體教學、實體踏查的不穩定性,將建置議題導向虛擬場域,以因應短期內不穩定之教學現場所需。
在敘事工具的培育過程,強化傳播力,以讓本計畫的成果,透過最新最有效的新傳播工具,強化本計畫從理論到知識實踐的社會影響力。
- 夥伴共學
- 本計畫在關注社會議題之外,更重視不同年齡階層(小學、國中、高中、大學)的多元文化教育之實行,更能夠協助小學至中學教師,如何面對108課綱中的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的問題,並發展批判性的多元文化教育方案,以教案作為敘事,批判敘事具社會正義的教育方案,進行議題講座工坊-議題場域踏查-教案發展工坊三部曲。
- 提供教育現場的教師一個體察多元文化的新途徑,透過批派教育學家保羅所言「素樸意識」轉為「批判意識」,方能對習以為常的教學現場產生提問與反思,真正落實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精隨。
- 本次共學的學校目前包含了原住民族群為主的玉山線的信義鄉與合歡山線的仁愛鄉的學校;新住民占多數的埔里鎮與魚池鄉;以及南投市與草屯的學校,期盼在族群對話與城鄉差距上有更多的對話。
- 跨域課程
- 透過議題導向的活動規劃,擴大整合校內本計畫跨域教師社群,同時深耕南投縣內異鄉人之社會議題、合作、連結在地組織相關社群之鏈結,深化暨大教學研究特色。
- 目前參與計畫之課程教師涵蓋了人文學院、教育學院、科技學院及通識中心。第一學期參與教師將共備課程。主要在倡議或肯認「差異」、「混雜hybridity」、「小敘事」同時具有承擔人類社會「責任」的能力--亦即擁抱「『我』與『他者』」的連結。
- 國際觀點
- 建置國際性重大議題解剖台:計畫中透過多元課程、活動、踏查等,磨整漸趨成熟的創新教育Protocol—「議題現象 x 理論 x 場域/踏查 x 對話(議題in全球性結構)x 反思解構知識秩序培育回應「第二現代」的世界觀與知識生產」與「真實」國際社會現況接軌。產出深具反身性的批判敘事、創新教案、具「第二現代國際觀」的學生等。
- 組織協力
- 暨南大學作為南投縣內唯一國立大學,在大埔里地區已成為重要的社會參與的中心,而學校與本計畫關懷之議題場域的互動關係,更足以反饋在教學現場中,提供學校一個落實社會正義、關懷少數族群,實踐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設計。學校更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社會系統,將學術知識理論與社會進行對話,讓學校的教育功能與社會中的真實現象產生雙向的激盪。
- 盤點計畫中議題場域的相關的組織、協會與地方賢淑達人,使計畫在進行議題探究的過程中能夠直擊核心議題,更能夠釐清盤根錯節的結構問題,並找到利於突破長久陋習的可能性方案。
- 翻轉「由上而下」的合作模式,不以利他、救贖式的態度面對地方,更屏除制式化的教育體制,帶著完整且具有系統性的知識高塔來解救地方。社會實踐行動與大學社會責任,更應該與地方組織進行批判教育學者保羅所說的「彼此朝向人性的解放」,沒有權力不均等與資訊不對等的問題,而是持續在對話的過程當中反思我們的行動。
本計畫的推動目標將達到本校「暨南」二字的天職(南方視閾),以及「國際」大學的國際化、國際社會責任使命。教育的中心是學生,本計畫的效益終應回饋於學生,方符合教育意義,也正是暨大作為國際大學「實踐國際社會責任」最具體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