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計畫
- 暨大與東南亞相遇的啟示
台灣在1990 年代起迎來新住民、移工、國際生,日益形成越來越 多元的移民化社會。 在前述跨國群體當中,有者飄洋過海來到這裡在邊緣角落裡默默地維持著半邊陲臺灣的物質生活品質,有者在我們這個自詡文明、進步的民主社會裡受困於貧苦深淵,甚至在我們所謂的「正常」標準以外墜入被問題化乃至被污名化的歧視結構,無奈地淪為所謂的「落後的異鄉人」。 除了上述跨國界的人口移動,這些移動也包括了各國境內的弱勢族群長期的遷徙與漂泊,例如從越南下六省移動到胡志明市的底層家庭兒女、從蘭嶼移動到台灣本島城市、從信義鄉移動到都會工作的原住民。表面看起來,看似追求更好生活的人類大遷徙活動,實則是主流接待社會眼中的「他者」。
東南亞教學與研究自1995年開始成為暨南大學特色領域,領先國內各大學。2014年成立東南亞學系,更成為國際最龐大的東南亞教學單位(學生人數最多)。1995年的新興與2014年的擴大,與政府的南向計畫及新南向計畫息息相關,也成為台灣社會「他者化東南亞人事物」重大社會議題的積極回應社群,此社群師生有更多與東南亞相遇之經驗。該經驗啟示本計劃納入非東南亞他者群體作為須共同理解的對象。
- 共耘RAMTAU香料共和園 & 南投縣他者議題的特殊性
由於本計畫的主要實踐地區為南投縣,因此在此說明設籍南投縣的外來人口概況。南投縣內已設籍外來人口為5795人,其中以來自外國籍最多,有3189人,佔了55%,來自大陸地區的佔了33%。值得注意的是,在這5795人中,將近92%為女性。南投縣內的外籍配偶人數有11,313人,其中52%來自大陸地區,31%來自越南。
除了有設籍的外人人口外,另有兩種外來人口是需要注意的,一為有國籍但無戶籍的外來人口,另一為無國籍亦無戶籍的外來人口。前者由於無法找到政府統計資料無法描述,後者則包括了移工及失聯移工,截至111年6月底,國內產業及社福移工為687,178人。失聯的產業及社福移工人數,以110年來說,該年失聯的移工有20660人,其中以越南為最多。
南投縣是台灣唯一的內陸縣,沒有鐵路、捷運、航空、高鐵,在移動上有較高的限制,也因此對有移動需求者、返鄉者,較不方便,經常不是移民的夢想之地。內陸又位居山區,也成為特殊「社會議題」的滋養區域,例如:如何透過觀光與部落經濟、山老鼠、公共衛生治理困難區域(文化差異)。總之,「他者」始終是「社會問題」的製造者。
異、裔族群與主流之間的衝突,甚至仇恨暴力(hate crime)是移民社會常見現象。最近的阮月嬌事件顯示衝突只需一個「口音(歧視)」即可爆發,事實上經驗也告訴我們一個手勢、一種腔調、一種味道(香水、魚露),皆可引發強烈的主流與他者間之對立衝突。政府與教育單位、民間組織、NGOs,皆投入許多人力/人才資源,包括「利他教育」、「社會扶助教學」,企圖解決仇恨暴力之發生。但從「禮物」與「愛心」中,看到的是同情或是壓制,並無法達至真正的「共群倫理與責任意識」。
大學社會責任的核心,不外乎「責任」與「利他」意識之培養。如何培養?對他者的責任,優先於自我的自由,畢竟生命的具體倫理內涵即是責任。(賴俊雄 38-39)倫理主體應強化對他者的「感受性(sensibility)」,作為與他者建立關係的先決條件。列維納斯認為,並不是藉由理性思考來定義人性,而是透過感受性的道德感來開展我們心性內部普遍的善良人性 ,例如,你溺水,不「計算」你是誰,我縱身相救; 病毒肆虐,有人買不起疫苗,我發明者放棄專利(大利)。這些反應都不是靠思考計算或靠學校教育的理性行為,而是靠內心直接感受到的人性; 這種向上的感受性提供我們一個接觸「他者」的介面,啟動我們對他者形而上的超越欲望運動,並迫使我們開始質疑生命功利化的價值與習氣; 也形塑了我們「利他」的人性與文化。(賴俊雄 p. 40)
「感受」與「回應」建構了責任感的具體應承內涵,讓我的生活有了倫理面向的意義與行動……我對他者之回應既是一種「應答(answer)」也是一種倫理的「應承(promise),二者緊密交織難分。此種向善欲望的超越運動並非僅是來自我們自身的心性,而是來自與他者的相遇。透過此相遇與回應,我們得以將生命的意義向上提升……(賴俊雄:41-42)這即是本計劃實踐暨大「大學社會『責任』」的核心關懷與策略。
本計劃次標題:共耘RAMTAU香料共和園,乃借用《香料共和國》這部電影中香料的多層次意義。同一道菜名,不同的人來料理,永遠有著無限種味道,差別正在香料。每一道菜都因為不同的香料調味,有其特有的人格(personality), 並牽連他所來之地、記憶、與在地的相互回應,並成為所在「新世界」的新元素。用「園」取代「國」,進一步強調地方、社區;我們真正日常生活所在。RAMTAU是南投命名的由來,彰顯本計劃的關懷之地。共耘則進一步回應不論你來自何處,在悅納異己的文化中,與鄰里「共在(Being-with)」共榮。